沙粒 网赚
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获得王家卫高赞的解读:《一代宗师》西方技法演绎东方意境

向下

获得王家卫高赞的解读:《一代宗师》西方技法演绎东方意境 Empty 获得王家卫高赞的解读:《一代宗师》西方技法演绎东方意境

帖子  zhu0304 周四 二月 07 2013, 15:37

文/王旭东 (2013·1·13)

王家卫及主创十年磨一剑,电影《一代宗师》终得岁首公映。窃以为,该片是本世纪电影化程度最高,民族化表达最丰富的华语影片,经得起数遍细读。我在普通影厅和IMAX影厅各看过一遍,试着谈谈该影片,并求教于大家。

一、武侠题材的延拓和对历史的敬意

中国传统武侠小说、电影几乎无一例外的从历史中开掘秘史、野史性故事,无外乎:夺宝、争霸、复仇、归隐等四大元素。电影《侠女》、《卧虎藏龙》兼而有之、表述清晰,谓之上品,但这两部电影中的“历史”仍旧是作为背景。《一代宗师》不仅从四大元素出发,更拓展出对武林道统、人生无常等方面的探究,将民国历史当做重要的角色,推到前台,欲还原中国功夫的高峰时代——民国。

电审龙标过后。影片第一个画面,黑底白字:“泽东”。影片片名也是黑底白字:“一代宗师”——这几个字亦是王家卫亲自从碑帖中摘选出来的。

历史是全人类的记忆材料。如果说,民国时期的武林人士是镌刻在材料上“作品”的话,那么《一代宗师》则如从此丰碑上拓出的一轴长卷拓片。王家卫们甘作历史的“复制者”、“显影者”。这与胡金铨手书字幕(强化影片的作者烙印);张彻、张艺谋等请人书写片名(资本支配下的其他艺术介入影片)相比较;同为电影“作者”的王家卫与他们有着截然不同的历史观和艺术观。王家卫们对历史、对历史人物和对文化的敬意,谦逊的创作态度、缜密的艺术构思、严肃的历史观,令人钦佩。



二、“Database(数据库)”叙事:空间主导时间的作者表达。

《一代宗师》的叙事是比较前卫的,是对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呼应。

开片是雨中叶问以一敌众的打斗段落;出片名;然后是成年叶问独自练功,画外音介绍自己的童年、大家庭、小家庭;然后是他与宫老爷、宫二交手;宫二与一线天相逢;马三杀宫老爷;宫二奔丧出殡、奉道;叶问、宫二香港相遇;宫二回述杀马三为父报仇;一线天在香港开发廊;宫二辞别;叶问广收门徒;最后段落是东北宫二奉道发愿的寺庙,结束。

这一桩桩事件、情节,并不是靠因果、逻辑、时间线索构建起来的“叙事”。而是没有因果关系、非线性,模块化的,如同电脑打开的若干可以“并置”的页面。 “Database(数据库)”叙事框架,是随着计算机、互联网的发展,发展而来的较为先锋的叙事模式,欧美已有《无姓之人》、《特别想非常近》、《云图》等佳片运用此叙事模式。(李迅 语)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:以空间主导时间。它与以“连续性”为最高原则“时间主导空间”的商业类型电影,完全不同。可以说,《一代宗师》是在叶问一生精神世界的变化(空间)内,嵌入宫二一生(时间),交互形成的模块式叙事。也可看作是王家卫过往作品中的:多个人物并置,然后编制出多种组合,从而生发不同故事的一次延伸。这些形散而意集的剧情中,宛若一个个禅宗故事,耐人寻味。

进一步分析,《一代宗师》正片以镜像中的叶问加内心独白展开剧情,影片后半段插入了极少宫二的独白,随即又由叶问的视点跳接到宫二发愿、奉道的庙宇中,光线照在寺庙的佛像上,墙上投影出两尊佛像投的影子,随即很快被对面墙体的影子遮盖。墙体全被遮黑。接,叶问辞世的黑底白字幕。全片结束。

这样的结尾,使得片中诸多游走在故事中的武林人物,带有禅机、双关的台词和情节,得到了全面的升华:以叶问、宫二为代表的武术精神(武德),超越了世俗、和武德背后一连串的道德追问,上升到可与时间抗衡的精神传承和民族信仰的高度。当下可言行,向后可追溯,向前可传承。亦如台词所说:有一口气,点一盏灯,有灯就有人,念念不忘,必有回响。

《一代宗师》的“叶底藏花”与《公民凯恩》的“玫瑰花蕾”有着相似的题旨。前者是概括叶问与宫二,两人的情感秘事;后者则对个人的秘事和对美好纯真的留恋。王家卫借此对逝去的武林抒发出缅怀与寄望并存的大情怀。

三、阴阳,五行的编码与对位

阴阳五行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粹,也是武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
《一代宗师》阴阳对位/对比是影片主要的修辞手法。

佛山/香港、东北,一黑一白;叶问、宫二,一男一女;宫二、马三,一正一邪;叶问、宫老爷,一新一旧;叶问、一线天,一藏一露;宫老爷、师兄,一表一里等等。

影片主要人物与五行相对位:伴随叶问的总是与水有关:雨水、路面积水;伴随宫老爷师兄的总有火出现,熬汤的炉火、火柴的焰火;宫老爷给炉火里添劈柴,宫二决战前,燃烧殆尽的木炭、宫二烧的青丝:宫家父女二人与木相关;一线天出场的剃刀、雨中大战中的匕首、到香港开理发店的匕首,他与金相关。

以上元素的使用,让人联想起塔尔科夫斯基电影中的水、火、风等元素的运用。

四、以虚化的物理空间,来营造人文空间

画内空间信息的自足与艺术创作的自觉,在华语电影乃至世界电影范围内,都是极为罕见的优秀案例。

叶问活动的空间,是遮黑(去景深或景深遮黑);宫二在东北的空间,是留白。无论是遮黑、还是留白,都达到了弱化物理环境,突出人物的效果。全片无一处大场面来表现民国时空,但处处洋溢着民国遗风和深切的人文关怀。

人物间的交流尤其是打斗段落:人物的造型是一袭深色衣衫,以突出表现人物的“面容”、“手”、“脚/步法”(功夫片的独特性)。

人的身体,是画内空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。表现人物,便要对人身体空间进行刻画,从而生发出相应的意象。在常人眼中,面部表情/面容,要比身体其他部分,更能体现人物的“本性”与“精神气质”,是超越其他器官的空间编码,是理性识别/视知觉的集中体现。从宫二的面容/妆容变化,即可窥其一生。

影片大量的运用格里菲斯的凝视(面容特写)。这种凝视,成为了电影的先在的主体:人物及人物变化。它主导着电影一路向着导演建构的故事方向发展,引发观众与人物的互动。

同时,王家卫刻画人物,还大量运用布莱松式的特写。

值得注意的是:格里菲斯、布莱松时代所建构的凝视与特写,是基于4:3画幅的技术/载体规格下。王家卫综合了两人所长,并在1:1.85画幅的载体上,予以了创新:面容特写的“结构化空间组织”,以揭示人物与人物间的心理活动和空间关系。不妨称它为:王家卫式的特写。

如:影片前半段,宫老爷在佛山训斥马三。马三面容特写(居画幅的左侧),镜头对切,宫老爷面容特写(居画幅右侧),呈现出了马三对宫老爷保持着敬畏的距离。影片后半段,宫老爷在东北质问马三。马三面容特写(居画幅的右侧),镜头对切,宫老爷面容特写(居画幅右侧),这种特写在构图中的变化,揭示出,马三从敬畏到侵犯的心理变化。

再如:大南茶座,宫二辞别叶问。宫二居左与叶问对坐。宫二面容特写居画幅最左侧,画幅右侧,有一镜像的宫二。宫二谈及她的过往经历,既是对叶问诉说,又是对自己的喃呢,更像是对观众倾诉。宫二面容的特写构图一直没变化,她心如止水。叶问面容特写居画幅的右侧,其间有一个叶问特写居中(机位、构图同时变化)的镜头,随即恢复原来的机位和构图,表示他由主动、亲近倾听到理性观察的心理变化。

…手、眼,集中表达情感…(布列松 语)

纵观王家卫过往作品,布莱松式的特写,为其导演风格的确立,起着重要的作用,并将会延续下去。梁朝伟凭借出演王家卫影片能屡获国内外大奖,其秘要大略是此。不是每个优秀的演员都能禁得住特写的,章子怡演绎的宫二亦有冲击一切演员大奖的实力。

较布莱松导演的作品,王家卫对“手”的处理,精进一步。它不仅承担了传递情感的功能,更赋予了一套可识别的角色/身份符码。

如:叶问与妻子的关系。影片前段,叶问为妻子洗脚,叶问看戏时握妻子的手,接,妻子会心的笑容;中段,叶问与宫二鸿雁传书后,照全家福时,叶问搭妻子肩膀的手,接,妻子喜中带泪的表情;后半段,叶问在妻子手中写字,接,妻子泪如雨下的回望。叶问是中国传统家庭男性占主导/主动的地位的男性代表,妻子是从属关系,叶问由相敬如宾,到移情,到诀别的情感转变,同时也印证了,影片开端叶问的独白“她为我留着灯,等我回来”(画面:叶问关灯)。妻子对叶问而言最重要的功能是,为叶家繁衍后代,延续香火。在封建道德的框架内,妻子是伦理的牺牲品,毫无自我可言。

如:叶问与宫老爷的关系。两人掰饼段落。这场较量,如禅宗里,五祖与六祖的关系:人分南北,佛性无南北。六祖成为五祖的衣钵传人。两人掰饼的,手势也暗合了武功中的阴阳、传承等命题。

再如:宫二与叶问的关系。影片前中段,宫二视点下闪回的与叶问交手,宫二揽叶问腰的手。后段,宫二还纽扣给叶问的手(台词:我心里有过你。)印证了宫二在这段情感中的主动和被世俗、门规所累的悲情。

再如:宫二与马三的关系。火车站决战,老姜被马三一掌击中(手部特写),老姜大踏步倒退,宫二伸手(手部特写)从身后扶住了老姜,最后宫二用宫老爷同样的招式,双手托住马三的下颌,推出去,胜出。面对武林道统,宫二是孤傲的殉道者;马三从微仰镜头开场到大俯拍镜头结束,王家卫明确的告诉观众,他是从武术高手,一步步蜕变为武德、民族的背叛者并最终走向死亡。夹在中间的老姜,是简单愚忠的卫道士。(他台词中不止一次的重复宫二奉道后的禁忌)

再如:宫二与一线天的关系。火车上,受伤的一线天掏刀欲与日本兵搏命,宫二给一线天披大衣的手,一线天抓大衣的手,离去时,还大衣的手。一线天总与利器、血/伤相伴,大量微俯的特写镜头,揭示出他的浪子/游子的身份。他与宫二也止步于略带守望、向往的红颜知己的关系。同时暗喻了“八极拳”在武林门派中的边缘化状态。

刻画民国武林人士的群像,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是画内最有张力且最难处理的部分。哪些人算是宗师?拥有了什么才能称其为宗师?宗师与宗师间的迥异何在?面对这一串追问,我们不妨试着从《一代宗师》画内空间,来找寻答案。

王家卫除了巧妙的通过“手”的刻画,予以编码,供识别以外,还有“背影”刻画。

全片,第一个出现背影特写的是宫老爷到佛山,准备宣布归隐选接班人段落。

在东北冰天雪地里,宏大的送葬场面,意味着老一代宗师逝去的悲情。

宫老爷师兄与叶问交谈后,离去的背影。能洞穿时代的老一代宗师,多年不问江湖,以隐退作结。

正拍背影镜头最多的当属叶问。他的背影有两重意味,其一,代表了香火的延续与传承。开片成年叶问、童年叶问,为叶家牌位宗祠上香;影片后半段叶问在宫二的医馆为宫老爷上香(侧拍)。其二,是代表“宗师”背后的精神所指:武德及民族信仰。叶问第一次以此意义出现的是,佛山一众推举他为宫老爷的接班人时,有个背影、转身(台词:为什么选我?)其次,是他“赢得”宫老爷衣钵后,庄重的背影;日军侵华,叶问模糊摇晃的背影走向景深(生活);叶问躺下,摄影机缓缓推向叶问背影(独白:生活是一座高山),民族信仰面临重要的考验。叶问义正词严的拒绝了为日本人做事(台词:喝惯了珠江水,日本米吃不惯),彰显了宗师的民族精神——与马三的叛变相对比,也是对七岁叶问拜师时,师傅讲的:一口气,一盏灯。直至与宫二辞别,并肩走向景深,头顶灯光摇曳。串接剧情的还有,一张张合影照片,最后都汇聚在了叶问香港武馆的墙壁上,刹那的瞬间,定格在历史的墙面之上,引人暗叹和缅怀。民间武林生态,完全被毁。反思,宋朝之后禁兵器,而武功生,禁武功而电影生,电影中的武林文化,无非是文人们的乌托邦式的寄居地。中华武功上千年,失传的何止是四十六手,同理,中华文化五千年,现如今沦为博物馆文化、墙壁文化、甚至墓葬文化的又何止功夫?!破坏文化生态的,并非战乱、天灾,而是政治统治,“武化”的结果。

宫二完整的背影,出现在她向佛陀/菩萨叩首时(俯拍),其后是她报仇时冲出火车站大门背影;雪地里练功的背影(焦点由虚变实)和停留在叶问心中,在金楼初识,带着长辫的背影。

与叶问初次交手的宫二,如何也想不到,她那段青丝,竟成为身后留给叶问的自己。她心里有的叶问,是那个时代、那个武林爱不得、许不了的悲怆。

功夫两个字,一横一竖。正确的站着,错误的躺下…宫二宁可输给自己…

宫二为了捍卫正义、恪守誓愿,付出了生命,再无转身、身后身,只有那条不归的眼前路….这是叶问在宫二身上感受到的“功夫”。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,一定有一个伟大的女人。宫二指引叶问成为了一代宗师,同时,叶问未能领教宫二“叶底藏花”和“六十四手”亦是他一生的隐痛和对宫二永恒的记忆。

…故事多是发生在门的周围…(布莱松语)

影片几乎没有对大环境、大场面的呈现及刻意渲染,人与环境的空间关系,几乎都集中在封闭空间内,或利用镜框制造出封闭空间的感觉,但还能给人以还原了那个时代的氛围。我想是归功于影片对“门”的使用。

佛山铁栅栏门;马三被师傅驱逐的门;东北宫家院门、房门;香港武馆的门;一线天雨夜打斗的铁栅栏门,宫二在香港诊所的铁栅栏门;东北火车站的门;一线天理发馆的门…这里的门除了物理空间的区分以外,也是暗喻了功夫的门派和人物心理空间和人物命运中的关键点:人物是如何“走出这道门”。(台词中多次强调:宫家门。)可以说,《一代宗师》里“门”的使用比《阿飞正传》里对时钟的使用,更为含蓄和精妙。

另外,多处“镜像”、水中倒影等的处理,使得空间有了亦真亦幻的时间感。

每秒八格、十格、十二格拍摄动作,然后“停格加印”,造回二十四格每秒的技巧。使得动作模糊,产生急促断续的节奏。这是王家卫式慢镜:“停格加印”技术,在本片也运用到恰到好处。强调转瞬即逝的美好与不灭记忆的比照——指向时间消解下情感的无助和变幻。

在一组组,有着明确美学指向和哲学思辨的画内空间中,南方的叶问,北方的宫老爷、宫二、隐退的宫老爷师兄,以及“在路上留下模糊背影”的一线天等多个人物游走在历史舞台之上,并串出不同的组合,或相濡以沫或生离死别或擦肩而过。每次重新的组合则擦出不同的戏剧火花。这一组组火花,也照亮了历史的天空,勾勒出一副荡气回肠的东方人文画卷。

五、从功夫原理出发重构动作美学

李小龙的写实连贯,胡金铨的视线剪辑,徐克的无缝剪辑(以蒙太奇组接短镜头达到长镜头的效果)等,借由影坛前辈的不懈努力,使得华语电影的动作设计能在世界影坛引以为傲,且影响深远的。

《一代宗师》在动作设计上,除了传承上述优秀的成功经验以外,它对动作设计、呈现的贡献有三个方面。

其一,从“功夫原理”出发,探究功夫动作中的:步、身、手、眼的规律。特别突出了“步法”在功夫中的重要性。影片第一次一对一的打斗, 是金楼戏班女旦与叶问交手。此段落的第一个镜头,是女旦的脚特写,清晰的呈现了八卦掌的“步法”,镜头接“手”,接“眼”。功夫变化之根本,来自于“步法”。最后一个镜头,落在了叶问抓住女旦的脚。同理,该片许多表现动作的镜头处理和剪辑规律,亦是如此:脚(步伐)接手或接眼。

其二,打斗中“升格”的使用,不仅仅是展示动作的视觉奇观,更是强化了高手对决中瞬息分毫间的变化,也是高手间心理竞技。其所指已从单一的身体动作影像扩展到人物心理时间影像。这两点,让我想起了20世纪30年代,美国先锋电影艺术家玛雅·黛伦在处理现代舞动作中脚、身体与地面的关系,“升格”对时间的影响等。

其三,对功夫“虚与实”、“藏与露”的解密。功夫高手过招,虚实相济,藏露有序。以宫二与马三在火车站打斗段落,最为明显。虚招、假动作、卖破绽等等,可以说清晰明快。这一点,想必徐皓峰贡献了不少智慧。

此三处重大贡献,为华语功夫电影,打开了创作思路,亦将成为引领风潮的范式之作。

六、缺省物理时间,放大心理时间

由空间建构起来的时间,介乎于具象和抽象之间。另外,影片中后段,字幕:灯叔遭日军杀害,金楼被汉奸接管“接下来是我的亲人”(声音转场),跳接——画面:叶问抱着家人哭泣。此段高度电影化(声画蒙太奇),让人眼前一亮。

四十岁之前的叶问是春天, 日本占领佛山是冬天。看似夏秋两季被缺省,其实,鸿雁传书,惺惺相惜,不想被战火中断了联系。这才是叶问、宫二两人心理发生变化的时间,为后面的重逢做了很好的铺垫。

七、声音造型与叙事上的几点商榷

画框,框不住声音。令我不满足的是影片声音造型方面。其一是普通话的使用,破坏了影片氛围和历史真实,带入感差。其二是无源电影音乐较王家卫以往作品显得平淡,无特色。声效部分偶有亮点:金楼的几段打斗,某些招式来源于兵器的,出拳踢脚时则配以兵刃的声响;旦唱须生的《四郎探母》预示着宫二未来的命运。

叶问画外音独白,统御全片,一些不合乎逻辑、因果的戏剧性桥段,算是有了自己的出处,比较勉强、尤其是小沈阳段落,语焉不详。说DATABASE叙事也好,章回体小说也罢。究其根本,是邹静之、徐皓峰两位编剧对上述两种叙事体掌握的不足够纯熟,使得本片叙事虽有一定的前卫性,但缺乏整体的引领。

当然,较黄子桓编剧、叶伟信执导的两部《叶问》而言,《一代宗师》的叙事的艺术性要高一些。两部《叶问》是美国西部片叙事策略与渲染民族情绪混搭——英雄来到小镇,不被小镇接受,小镇遇到危机,英雄排除危机,赢得小镇拥戴,英雄离去。只不过是把西部牛仔及敌人的手枪换成了中国功夫,而已。映后赞扬声一片,正视现实:目前内陆主流媒体的记者、票房观众的总体鉴赏力。

我想说,《一代宗师》遭媒体人、部分影评人和一些观众的诟病之现象,恰恰暴露出,影片在叙事上的缺陷:处在先锋前卫与通俗类型之间。这也是影片主创们难以自辩或自辩不利的缘由。

调侃一句,王家卫是用布莱松拍塔尔科夫斯基,表达民国武林的一去不回头:让时间极度庄严的在银幕上流淌。

zhu0304

帖子数 : 2042
注册日期 : 12-09-01

返回页首 向下

返回页首


 
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:
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